当前位置:首页>保险溯源>【资本市场】牛市来了?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泼冷水": 股票暂不加仓

【资本市场】牛市来了?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泼冷水": 股票暂不加仓

  • 2023-05-10 14:56:27

  • 在国内机构投资者“牛市来了”的热情呐喊中,最有市场话语权机构之一的中国平安保持对A股市场的慎重,采取了防御性资产配置策略。


    根据中国平安半年报,截至2014年6月30日,其投资资产规模达13566.31亿元。在投资组合资产配置中,固定到期日投资占总投资资产的比例由去年底的82.2%上升至2014年6月30日的85.0%,权益投资的占比由9.8%下降至8.8%。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8月20日在上海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透露,中国平安200亿委托资金已交给机构打理,其中股票和债券组合的资金大约对半分。


    陈德贤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固定收益方面机会大于权益类投资,中国平安对权益类资产期待不会太高。目前中国平安投资股票比较少,股票资产主要投资于防御类资产。以下说澎湃新闻记者与陈德贤的对话。


    中国经济在6点半“时区”


    澎湃新闻:平安怎么看目前A股投资机会?


    陈德贤:首先,从基本面来讲,未来3—5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慢增长”,朝着较低的方向走。我们预计,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会往6%的增速滑动,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维持3—5年,感觉压力相当大,变化很多。


    但是也不会像国外那种所谓“崩溃论”那样悲观,政府政策在收得过紧的时候会适当放开一下,放开后又会进行治理整顿,所以他会朝着“跳一下、停一下”的方向走。所以短期内政策层面会是这样,不会引发整个经济的崩溃,在政策层面还会有一些政策红利释放出来,目前已经有一些财政政策在推动。


    从经济周期来看,用“投资时钟”来做比喻,可以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时段:时钟上的12—3点钟是过热状态,经济会往下走,3点到6点是通缩过程,6点到9点是复苏过程,9点到12点是通胀过程。


    在3点到9点的整个过程中,投资股票比较少,比较适合投资固定收益,3点到6点的固收投资曲线是比较陡峭的,但是到了6点以后就日趋平缓了。权益类资产最火爆的投资时间是9点到12点,在全面复苏后这个盈利增长会比较明显。12点到3点,在过热状态里,热门商品主要是煤炭、铜、铁等。


    去年中国处于3点到6点的过程,现在已经过了这个阶段。目前中国经济在6点半的水平。


    平安过去几年也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两年前,平安的债券、信托投资计划基本上是0,现在已经平均达到12%~13%的水平,个别账户甚至达到15%。


    在3点到9点的整个过程中,投资股票的比例比较小,股票资产也都属于防御类资产。目前,我们的投资策略也朝着这个方向考虑,权益类资产目前只是个别选择,没有太大的扩充。


    “平安主要投资大银行做防御”


    澎湃新闻:有人说,A股现在正在开启新一轮牛市?


    陈德贤:我们认为已经看到了股市底部,但是复苏的过程还会比较漫长。为了保持GDP增长7.5%的目标,下半年政策会有一些松动。


    比如说沪港通,沪港通的政策会帮助缓解市场的气氛。但我们觉得这样的政策短期会有帮助,从长期看还是要看基本面,因为它的周期还没到。


    投资机会的话,固定收益方面机会会比较大,大于权益类。也不排斥权益类存在一些非系统性的机会,但是总体的期待不会太高。


    过去平安投了比较多的银行股,银行股就属于典型的防御性价值型投资,我们目前持有价值大概526亿的银行股,分红率是6.46%,累计计算银行股的分红收益已经有85亿了,周期差不多两年。


    所以这样的稳定收益对我们的净投资收益也是有帮助的,而且我们都采取长期操作。


    目前整个银行业都在调整,银行自己也在整理坏账。但是从长期来看,银行的信用管理能力是所有金融机构里最强的,因为它有地方分行、有经验、有人员,比起信托,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的信用管理能力都强。


    我预计,在未来中国资产证券化地过程中,银行会是比较大的赢家。它能够很好地,主动地管理他的信用风险,这样银行也就有了定价权。平安主要是投在比较大的银行,不是小银行,小银行的坏账比较大。这部分是权益类投资。


    往后的投资方向,(中国平安)仓位不会有大幅度提升,目前权益类投资比例为8.8%。


    澎湃新闻:平安还会加大固定收益的投资比例吗?


    陈德贤:每一年年末我们会做资产配置的预算,做很多风险收益模型。如果资产波动太大的话,会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影响公司的利润。目前的固定收益的比率达到了87%、88%,明年预算还没开始,但是不会差太多。


    海外已委托投资4亿美元


    澎湃新闻:你去年曾说看好欧洲的固收资产,有做出投资吗?


    陈德贤:我们去年委托给海外基金公司,从时间来说是做对了,因为去年的时候欧洲跟美国的股票都在上升,目前看下来收益不错,有一个蛮好的回报。


    澎湃新闻:投了多少资金,有多少回报?


    陈德贤:(投了)四亿美元,分投了两家基金公司,三个组合,都是投到基本市场。


    非基本市场那部分,我们实际上是有两三个项目已经研究过了,属于可转债投资。,从去年底到今年我们一路都在沟通。


    我们从去年开始谈的时候,,(保险业新)“国十条”不是出来了吗,“国十条”里面加了这个可转债,它是在股票跟债券中间。


    我们当时讨论过两三个组合,它的收益率可以达到8%到9%,资产相对安全。但是这两三个产品可能我们跑的比较前一点,,我们还在沟通,有信心把它们谈下来。


    澎湃新闻:平安有在海外投资房地产吗?


    陈德贤:不动产我们看过两三个项目,但是也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收益率也比较低,有些我们也看过有些酒店,但是欧洲的酒店本身每年有发基本开支比较大,很多的装修、维护啊、维修啊,就是会把你的收益全部抵消,所以后来看了以后也觉得就算了,放弃了。


    我们已经研究过,未来三年到五年,我们会逐步慢慢加大海外的投资。加大海外投资过程里面,最关注的不是资产比例的问题,实际上最重要还是找到合适的资产。


    目前我们收窄了资产范围,可能是公共事业指标多一点,公共事业啊,天然气啊,或者是比较好的写字楼。写字楼比如说有些大的金融机构,把他的总部卖出来,然后我们返租给他。这些机会目前都有,都在看。


    已完成200亿国内委外投资


    澎湃新闻:今年3月你曾说过,会委托外部机构管理大概200亿元资金,找好管理人了吗?


    陈德贤:已经完成委托了,200亿元资金中,股市和债市大概对半分吧,有6个股票组合和8个债券组合。


    我们去年实际上做的最好最漂亮的一块,是去年年底债券收益率最高的时候,我们马上决定委托外面去做固定收益,我们时间很好,他们也做的很好。


    股票组合也做的不错,累积下来的收益差不多是16%,当然有高有低,平均下来是16%。


    所以未来,委外投资这部分我们还是会不断加大的。因为白名单基本上有了,未来就是在名单里面做的好的,会加大他的投资额度。


    澎湃新闻:一个组合大概多大规模?


    陈德贤:差不多10亿到15亿,我们希望过了一年后来看,业绩比较好的就会追加资金。


    澎湃新闻:200亿元委外投资包含了海外市场吗?


    陈德贤:不含,都是国内的。4亿美元是海外的委外,另外,中国平安在香港资产管理公司里面还有200多亿港股,所以海外投资这部分加起来差不多300亿元人民币。


    延伸阅读:冷对反弹 险资“移情”另类投资


    作者:李超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业内人士认为A股配置仓位难有大涨


    7月下旬以来展开的A股行情带动市场情绪升温,保险资金动向随之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8月13日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指明了保险机构投资股市债市的大方向。然而,业内人士认为,眼下险资加仓的理由还不够充分。最新数据显示,险资A股的仓位处于相对低位。另一方面,保险资金对固定收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兴趣有所上升,与险资运用特点更匹配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等另类投资或形成分流效应,并有望成为险资投资新的主攻方向。


    险资冷对反弹 “水位”恐难大涨


    ,要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持等相关指导意见。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政策导向或为险资进一步“输血”股市做了铺垫。


    然而,,在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项下,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占比在6月维持相对低位,仅为9.36%。业内人士认为,保险资金整体上并未追随行情增加对股票投资的配置,这种趋势在即将公布的7月份行业数据中或将有所反映。“对于股市的观望也与险资不追求超高收益有关。之前投资股市债市的收益率表现不错,一些保险公司年内收益率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其后续投资风格更加趋于稳健,投资也会有所收缩。”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行业历史数据发现,由于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变动而导致计算基数不同,这部分投资的绝对值(6月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为8048.55亿元)虽然并非近15个月以来行业数据的最低点,但在相对值上,确为相应时段内的“波谷”。


    近15个月来的行业数据显示,2013年6月起,保险资金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一直在7000亿至8000亿的区间波动。2014年2月,这一数值终于“破8”,在3月达到8459.64亿元的高点后扭头向下,未能突破2013年5月的“波峰”值8664.64亿元。从绝对值来看,险资在此方面的配置仍高于2013年4月的8007.02亿元。


    入市态度谨慎 积极配置债券


    而在7月份保险统计数据尚未出炉的情况下,这一“波谷”是否确实触底仍未可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机构人士处了解到,保险资金在近期对股市的配置方面,并未一味跟风加仓,部分机构甚至适当减仓。


    有大型保险公司内部人士认为,7月行情的短期性较为明显,加仓理由不够充分,所以在实际操作上亦未作明显调整。“我们并不认为本轮行情说明股市出现向好苗头,而是认为这只是一个短期行情。从基本面来看,虽然新政策会带来一定的利好预期,但政策的细化落实仍需要时间,还不会马上体现在保险资金仓位调整上。从近一年来的情况看,险资入市的态度相对谨慎,不会贸然大举加仓。”


    但亦有机构人士指出,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资管公司或部门有各自的考量,不宜简单判断险资对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占比会继续探底。但整体上,这方面投资的绝对值持续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进一步下降的迹象很可能会出现。


    6月13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证监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发展工作,但机构投资者规模不够大,仍需大力发展。截至2013年底,A股市场以公募基金、保险机构、QFII等为代表的9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市值为2.58万亿,仅占两市总市值的10.87%。当前A股市场的投资交易仍以中小散户为主,整体趋势交易行为特征明显,大力发展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任务仍较为紧迫。证监会将鼓励全国社保基金、商业保险、境外长期资金扩大资本市场投资与基金投资。


    在部分保险资管人士看来,机构投资者成为A股市场上有足够话语权的一方尚待时日。前述保险公司人士认为,,相比对于股市投资方面的“冷淡”,保险资金在固定收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兴趣有所上升。


    在债券投资方面,保险资金仍将其作为传统意义投资的“大头”,在委托外部机构管理保险资金方面亦是如此。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在债券配置方面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绝对值一直呈上升趋势,所占比例维持在41.48%以上,其中2014年6月为低点。机构人士表示,这方面的投资情况整体上较为乐观,预计仍将维持与此前大致相当的资产配置比例。


    保险公司对于不动产投资的兴趣,则从国内伸展到了海外。近日,在一场以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某参与境外投资项目的人士透露,多家保险公司都正在寻求境外投资房地产项目的机会,相关合作也在洽谈或推进中,这将成为险资开拓投资渠道的一个方向。


    看好另类投资 分流效应渐显


    被保险资金所锚定的下一个投资领域中,另类投资将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在体量上呈现明显扩张态势,在投资收益率、风险控制等方面,另类投资的前景亦被保险资管人士看好。而这一方面投资的增加,或将客观上对投资股市的保险资金形成“分流”效应。


    保险资管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债权计划等另类投资的配置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因为能够较好地与实体经济对接,并且投资收益率较为稳定,这方面投资项目已经成为保险资金的关注重点。


    有分析认为,另类投资可以较好地平滑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风险,并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但由于相应的风险较大,所以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平安信托和麦肯锡发布的《中国信托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认为,国际市场上最近十年出现的“另类投资主流化”大趋势,将以更快的速度出现在中国。持续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以及传统资产类别差强人意的表现,提高了投资者对另类投资的兴趣。在中国,另类资产管理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报告认为,大型投资者如保险公司正在增加在另类投资领域的资产配置。。另类投资一方面在中短期内可以帮助险资获取优于传统资产类别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问题,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更好管理其偿付能力。特别是在寿险行业,由于资本市场上长久期固定收益产品的供给匮乏,资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尤为突出。久期较长的私募股权、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就能够很好满足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


    前述机构人士表示,相比于投资股市的期限性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等另类投资与保险资金的长期性、追求稳定收益的诉求匹配度更高。所以险资加大对后者的配置,甚至适当在A股有所减仓的现象不难理解。在与信用度较可靠的担保方、项目建设方合作的前提下,保险资金在国内多地参与债权投资计划或以“明股实债”的方式寻求与实体经济对接的合宜项目,已经成为近两年来保险资金运用的一大趋势。短期内,险资对A股市场还将持观望态度。提升险资投资股市的兴趣,有待相关部门出台细化的支持股市债市的投资政策。